耐热钢的高温性能分析介绍
耐热钢的高温性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:
一、抗氧化性
若在钢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,那钢材就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。耐热钢中常用铬、铝、硅等合金元素来提高钢材的抗氧化能力,这些合金元素可以形成致密完整的氧化膜Cr2O3、Al2O3及SiO2等。一般在钢中加人Cr≥18%即可使钢在1000℃~1100℃耐氧化;加入3%~4%的铝可使钢在900℃耐氧化;加入2%~3%的硅可使钢在900℃~1000℃耐氧化。
二、热强性
热强性就是指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时,钢材对断裂的抗力(即持久强度);或者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时,钢材对塑性变形的抗力(即蠕变抗力)。提高钢材的热强性有3条途径:
a. 固溶强化
把钼、钨等合金元素固溶到钢材的基体中,以提高原子间的结合力。
b. 第二相强化
强化相的熔点越高,化学成分和点阵结构越复杂,稳定性就越高。对于常用的奥氏体热强钢,主要以碳化物(MC、M6C或M23C6)作为强化相的第二相。因此,为了提高热强性,希望适当提高含碳量,并同时加人铌、钒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。
c. 晶界强化
通过控制晶粒度(一般希望为3~4级晶粒度)、加入硼及稀土等微量元素等方法强化晶界,以减小高温下晶界的滑动。
三、高温脆化
耐热钢在热加工过程中或在高温下长期工作时可能产生脆化现象。脆化有以下几种:
1. 马氏体钢的回火脆性
例如,Cr13钢在550℃附近的回火脆性。因此在焊接前后的热处理过程中,应当注意钢材性能的变化。
2. 铁素体钢的晶粒长大脆化
由于铁素体钢加热时没有相变发生,所以晶粒长大现象也不可能通过热处理来改善。
3. 奥氏体钢析出相脆化
奥氏体钢晶界析出碳化物相的脆化。
4. 475℃脆性
它主要出现于含铬量大于15%的铁素体钢中。在350℃-550℃较长时间加热并缓冷时就出现这种脆化现象。因为在475℃附近最容易出现,所以称为475℃脆性。关于这种脆性的产生机理,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。已经产生475℃脆性的钢,经过600℃~700℃加热,保温一小时后空冷,可以恢复原有性能。
5. σ相脆化
σ相是富铬的金属间化合物,其成分可变,质硬而脆,没有磁性。一般认为,在500℃~900℃长时间加热有利于σ相的形成。由于σ相的形成过程本质尚待进一步研究,因此主要应该了解生产实际中产生σ相的规律及其消除措施。σ相可能由铁素体产生,也可能由奥氏体直接产生,或由奥氏体转变而成。实践表明,存在铁素体相时,特别有利于σ相的形成,这是因为铁素体相富铬并且利于铬的扩散,而且凡是铁素体形成元素都能加速σ相的析出,其中以铬、钼、硅、钛、铌等元素的影响较为强烈,而奥氏体形成元素镍等可阻止 σ相析出。
σ 相本身硬度高达HRC68以上,而且多半分布在晶界,这样,不但降低材料的塑性和韧性,而且增大了晶间腐蚀的倾向。例如,2520不锈钢在700℃温度下工作14个月以后,由于σ相析出而变脆,而后发生了破坏。加热温度提高到超出σ相稳定存在的上限温度时,σ相可以重新溶入到固溶体中。18-8钢的σ相稳定存在的上限温度在700℃左右,25-20钢则在980℃左右。
根据上述σ相的析出规律,应当采取的防止措施是:控制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,适当减少铁素体形成元素的含量,适当增加碳、锰、镍的含量。焊件焊后进行固溶处理,可使σ相溶解。为消除在高温工作过程中形成的σ相,设备每工作一段时间之后,瞬时提高工作温度至900℃~1000℃,待σ相溶解后,再降至正常工作温度使用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评论列表: